查看原文
其他

本期推荐| 老年体育活动中的互动仪式与社会关系——基于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田野考察

史科,王若光 体育与科学
2024-09-04

摘要  老年阶段,个体往往会经历一个社会关系的转变过程。本研究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秉持互动仪式链理论聚焦情境、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观点,通过书写笔者所在业余足球俱乐部中几位“足球老人”体育参与时生成的互动仪式及其发展历程,来展现他们老年体育参与中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足球老人社会关系的生成是在互动仪式链的推动下实现的。这一过程既包括在俱乐部比赛中,足球老人们经过更改分组方式、合理运用规则、战术等,能动地塑造俱乐部的比赛仪式、成为“运动明星”,进而生成“一般老年群体”“俱乐部青老成员”维度认同与区隔的过程,也包括在俱乐部关系趋于稳定后,足球老人在教练班、青训课、体育课等生成性互动仪式的串联下,实现由足球爱好者向青训教练、“教师”转变,生成“生存社会”维度认同与区隔的过程。这些环节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足球老人的体育参与。对于老年体育而言,该过程中对体育项目进行的适老化改造、情境化手段的使用对提升老年人体育参与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老年体育活动中的互动仪式与社会关系——基于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田野考察

文 | 史科,王若光‍‍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



1‍

问题缘起

 

随着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越来越多老年人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受益。老年体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政府正在努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各种便利,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但据2018年CLASS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仅为20.41%,我国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较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努力探索并遵循老年人体育工作规律,拓展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路子。与广大普通老年人不同,笔者身边有多位“足球老人”,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足球运动中。通过既往研究发现,在长期参与俱乐部比赛、兼职裁判或教练等足球实践过程中,“足球老人”建构起了“老年群体”“俱乐部成员”“生存社会”之间多维度“认同与区隔社会关系”的事实,并且随着运动实践深入依然处于动态演进之中。这提示我们,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在明晰社会关系生成的结果之后,应当秉持解释社会学的观点,继续追问足球老人社会关系何以生成,其过程如何;作为足球老人同俱乐部的队友、俱乐部比赛中的“对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晚辈、朋友,我们将他们老年阶段生成社会关系的过程呈现出来,或许可以根据当前的政策需求探索出老年体育的“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路子”。



2‍

理论与田野


2.1 社会互动仪式中的关系生成

当前,我国学者正致力于通过量化研究来分析影响老年人体育参与的因素。而众多研究成果的得出也在提醒着我们,老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众多且过程复杂。正如杨凡等指出“老年人体育锻炼与社会参与形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那样,“实证”数据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局限,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过程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这就要求研究者应在一般性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关注老年人体育参与中社会关系生成的持续性过程。  


讨论社会关系的生成过程,不能绕开的一个议题就是互动仪式。在经典社会学中,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就宗教仪式展开分析,他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集体欢腾(effervescence collective),生动刻画了诸如宗教仪式等集体性活动中盛大的仪式性场景。涂尔干用这一概念隐喻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当个体情绪激荡且处于集体行动中时,个体意识会被集体意识取代,参与者会普遍进入此时的集体性世界中。此时个体与社会在“深层次上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但回归世俗,集体欢腾下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能否稳定存续?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以礼物交换为基础将研究场景拓展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开展的互动仪式,认为礼物交换可以持续有效地生产出“社会”。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对此表示认同,进一步指出循环往复的礼物体系就是社会。从集体欢腾到礼物交换,我们能够明确社会关系的生成过程以及互动仪式如何发挥作用,即个体互动发生在仪式中,仪式中的个体互动生成社会关系。

  

在得出社会关系生成的一般性过程后,社会学者们继续就互动仪式与社会关系的生成逻辑进行深入研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借助礼物交换机制来理解“实践逻辑”,并通过习性(habitus)、资本、场域等概念来阐明实践中的个体是如何与社会持续互动来实现社会关系生成的。在他的概念体系中,场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观察社会互动的空间,并且具有“动员的转变性力量”。那么,场域的“力量”从何而来?布迪厄认为习性在其中发挥支配性“逻辑”。然而,个体只是场域中的一部分,过于重视习性的支配作用,极有可能忽略场域本身存在的转变性“力量”。因此,我们应当关注社会互动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与周边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时我们有必要将研究视角切换至微观局部,研究的重点亦从个体转向为情境。正如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所言,不是人及其时刻,而是时刻及其人。他把社会互动称为一种仪式,将关注点落在社会情境上,指出社会情境是先在性、决定性的,有自己的秩序、结构、形态和礼仪。而“场域”则为“仪式”搭建起了空间,发生变革的力量即存在于此。戈夫曼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社会关系生成过程中的互动仪式(interaction ritual)分析,为我们展现出互动仪式的重要价值。此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互动仪式理论。他把仪式机制放在中心地位,结合涂尔干、戈夫曼的仪式分析模型并继续深入,指出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通过相互关注、唤起情绪、身份感建立、共享情感等环节,来达到集体兴奋,以此生产出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energy emotion, EE)、神圣物和道德感。更进一步,他指出仪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动仪式链。以此为基础,他将其理论运用于社会分层研究中。经过实践,他归纳出一个基本思路,即人们是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中,主张不论是社会分层抑或是其他社会结构的内容都应当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柯林斯强调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观点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追溯体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体育时常出现在各种“神圣”仪式中。郭军等认为,由固定人群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其社会和文化传统的规定程序,组织开展的具有象征意义或展演特点的体育运动,可称之为仪式体育。但笔者认为,仪式体育的落脚点并非体育本身,而是以体育为载体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体育逐步走向“世俗化”“专业化”,此时使用“仪式体育”的概念并不足以分析现代体育情境下的仪式。本文在“仪式体育”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仪式体育”与“体育仪式”这对关联性术语,前者指代仪式性活动中的身体竞技与展演,后者则是侧重于现代体育中生成的仪式性场景。克里斯·希林认为,正是体育履行了早先由宗教承担的某些功能,使得现代体育生成的场域空间中,身体、技术、象征符号、话语体系等众多要素被冶为一炉,造就出了一种庄严的仪轨与仪典,因此体育仪式在人员聚集、情境塑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促使学者积极探索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发展空间,如运动员暴力行为的成因及防控研究、足球球迷狂热行为的剖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推演、运动健身网络社群的互动与建构过程等。对老年体育研究而言,互动仪式链理论无疑为我们思考老年人体育参与提供了理论框架。从足球老人的体育参与来看,足球实践贯穿于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持续参与的过程。每一次的比赛仪式都会为接下来的比赛仪式积聚一定的情感,而通过比赛的定期举办使得短期存续的情感逐步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随着实践不断深入,足球老人们愈发善于运用与比赛相关的各个要素去赢得比赛胜利,以获取仪式的支配权,进而生成了代表个体、群体的资本符号以及俱乐部运行的秩序。从足球老人的视角出发,这一连续统逐步将足球实践内化为他们老年阶段稳定的社会关系,并且推动了足球实践的扩大化进程。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微观情境,还应当关注跨情境的过程同社会关系生成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积极开展学术对话。这不仅能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全面、饱满,同时对推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2 田野简介

2020年末,笔者报名参加了中国足协举办的D级教练员培训班。其间与天悦业余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成员熟识,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俱乐部中,与“足球老人”的故事也缘起于此。俱乐部每周中、周末都会举行内部比赛,此外还有不定期与友邻俱乐部的友谊赛、团建活动等。笔者则通过俱乐部举行的这些活动开展参与式观察。以下介绍的五位足球老人属于俱乐部老年成员中的核心成员,出勤率高且在俱乐部中享有较高威望:乔成武原先是物业经理,十多岁开始接触足球,之后养成踢球的习惯,中场球员,天悦俱乐部元老,老年后开始兼职足球青训教练;刘国峰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初中开始接触足球,之后养成踢球的习惯,在工作期间考取足球裁判员证书,有多年担任业余联赛裁判经历并延续至今;赵世杰从小接触足球,年轻时有短暂的职业经历,后进入事业单位,老年后开始兼职足球青训教练;王力退休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二十岁左右开始接触足球,之后养成踢球的习惯,中途偶有中断但至今依旧活跃在球场上;黄二小退休后被企业后勤返聘,空闲时间较多,从青年时期便养成踢球习惯,之后几乎未中断。在频繁的互动中,笔者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了解他们并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进一步拓展了田野工作。与此同时,为充实田野资料,通过对五位足球老人开展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参与足球运动时的感想、感受、经历等。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和编码(编码形式:时间-资讯人-地点)。为了更好地呈现足球老人在足球实践中开展的互动仪式,本文大体按照笔者与足球老人从初识到熟识的历程,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分析他们在足球实践中开展的各类互动仪式,并辅之以收集到的素材作为补充来加深认识,以此书写老年群体运动行为的学术叙事。



3‍

比赛仪式:趣缘关系下的角逐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俱乐部比赛时的情境,在共同兴趣的联结下,大家纷纷对笔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安排上场共同“战斗”。原以为会和自己过去参加的球局大致相似,但热身完站上球场却发现场地大小、上场人数、分组规则等均在意料之外。开赛在即,笔者并未过多考虑这些变化,旋即加入了激烈的角逐中。原以为我方会轻松取胜,然却以失败告终。此时愈发发觉赛前人员、场地、规则等客观条件的改变或许与我们的失利有关。海德格尔在“锤子理论”中讲述了事物的客观性制约:我们通常并不将外在物作为超然对象来沉思,而是对周围环境提供给我们的行动机会做出即时性的反应,只有当活动流中断之时,我们才会意识到环境的“客观的”性质。顺着这一思路,在持续的比赛参与中,笔者试图去理解客观条件是如何影响比赛开展的,并进一步了解比赛仪式的形态和演进过程。



3.1 比赛仪式的生成与塑造


运动是“规则化的竞争”,比赛要在一定规则下进行。除规则外,影响比赛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双方球员状态、场地因素、天气、对手实力等。双方会根据各种因素来制定比赛的战术和策略,以达到获取比赛胜利的目的。足球老人即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本方部署以寻求比赛胜利,比赛互动仪式的搭建也在该过程中得以实现。‍


3.1.1 “固定化”的年龄分组  


学生时代,学校优质的场地条件、轻易聚集的校内足球爱好者以及诸多共同话题让我们更偏向于在学校中踢球,同时也弱化了足球参与中对年龄问题的思考。而第一次来到天悦俱乐部,成员年龄参差甚至不乏老者,使笔者感受到了“球场社会”的复杂样态。在分组时,双方按照年龄大小分组,足球老人分为一组,年轻人分为一组。这种按照年龄而不是实力的分组方式让笔者感到疑惑。在此后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俱乐部成立之初,那时的成员最大也在45岁左右。当时比赛的分组形式基本都是随机的,与如今按年龄分组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分组机制的转变显然预示着俱乐部内出现了一些变化,于是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了解。  


足球老人们长期“征战”球场,但临近老年阶段,长时间踢球的经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回报”,在球场上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与友邻俱乐部的比赛中。这些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因此他们看到天悦阵中的老年球员时,经常表现出轻蔑甚至嘲笑。这些年轻人认为老年球员不应该出现在球场之上。而在俱乐部内部对抗中,一些年龄偏小的成员也会顾忌老年成员的存在,不敢放开手脚去对抗。笔者回忆最初与足球老人的对抗,确实在一些处理球环节中为了“保护”老人而不去争抢,这反而让他们心生失落。作为长者、前辈,随着比赛情境的转变,其行为、感受和想法也发生了转变。此时他们更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年龄相仿的几位老人在面临相似境遇时,不自觉地走到一起,渐渐形成了俱乐部内按照年龄分组的固定模式,比赛也变成了一场事关年龄的较量。


3.1.2 规则的生成及运用  


体育在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各种内涵,为国争光、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等,因此衍生出了被细化了的场域空间类型,不同的被细化的体育场域空间生成均存在其特殊性。天悦俱乐部的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参加活动多是调节生活、锻炼身体。为了减少意外受伤、体能过度消耗等情况出现,俱乐部成员商议后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适应性更改。一方面,在场地选择上,大家纷纷赞同选择5人制球场。但每次内部比赛的报名人数远多于5人制比赛场上所需人数,因此常常出现在5人制球场上踢8人制比赛或分三队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比赛时长上,从正式比赛的上下半场改为上中下3节,增加休息时间,每节30分钟或以某方先进5球为结束。规则的改变缩小了足球老人与年轻成员体能、力量、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距,这提高了足球老人们获胜的概率。足球老人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咱们来俱乐部踢球主要就是活动活动,在大场(标准足球场)上跑不了一会儿就喘了,踢上一场半天缓不过来⋯⋯所以咱们选在小场上踢。但是在这小场地上,你们的优势就不明显了,两步还没加起速来就到了底线,但我们觉得这正好。”(20220218ZSJ-CGZ)“如果是上下半场的话,到了下半场就顶不住了,就得歇两下了,这样还能多倒歇倒歇。”(20220109ZSJ-CGZ)为了使比赛获得平稳过渡,足球老人借助得分与排列得分的规则的修改,达成了“‘更好的比赛’,也就是说,能提供更多的产生集体情感的瞬间”的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对场地规格和比赛时长的调整兼顾调和了俱乐部成员对内部对抗赛的需求。这不仅构建起了比赛运转的个性化逻辑,而且也成为确保比赛仪式长期顺利进行的基础。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从规则改变所引发的变局观察到运动中情感产生的路径。柯林斯认为,身处比赛场上的人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身体聚集、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等自然互动仪式的要素,其核心是唤起情绪。而伴随着规则改变,俱乐部比赛在制造紧张感、戏剧性、聚集性等方面更具优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一点,体育仪式中情感的产生依赖所处的结构而非运动本身,因此制造该种仪式所需的结构也会起到相应的效果。这一点在王世友等研究太极拳趣缘群体时也得到印证,他们认为通过核心组织者动员、集体活动的共同在场经历、亲密关系的建立和集体意识的重塑,使组织成员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


3.1.3 战术和策略的制定  


往往越是技艺高超的竞技选手愈会感知到器物场域中的微妙变化,器物场域的客观性一定是影响竞技表现的因素之一,甚至在特殊情形下会充当决定性因素。相较于年轻人,足球老人能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更深刻地解读比赛,也更善于扬长避短去赢得胜利。乔成武在微信聊天中总结道,如果同年轻队员当面锣对面鼓地踢,最好的结果也就是

“一节胜二节平三节输”

(20211212QCW-WXZ)。足球老人深知这一点,因此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如果是按时间的比赛,取得领先后一般会选择收缩防守,多在后场传传球,保存实力。如果是按进球数,第一节肯定要拿下了,要不后边两节体能肯定跟不上。即使这样,到了第二节的时候就稍微有点劣势了,有时候该上的时候上不去,这会儿就打打防反,也能僵持住,赢面也不小。最后一节基本就闹不住了,输就输了没办法。”(20220218WL-CGZ)除此以外,足球老人们还依据个人特点进行人员调配。“我们几个经常一起踢,相互知道踢球的习惯,而且也知道每个人该踢什么位置。然后再根据每场比赛(同队)其他几个人的情况,适当调整,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特点。”(20220121QCW-CWJ)配合默契加上战术得当,使得足球老人在比赛中胜多输少。而作为年轻一方的成员并不甘于落败,想要通过获胜来体现自己的实力。因此俱乐部比赛成为双方交锋的“战场”,这样的氛围也推动着俱乐部比赛持续不断地开展。  


比赛虽被人为地设计产生戏剧性紧张和胜利的情境,但仍然被计划、预测与精心构思。足球老人通过更多实用的技巧来赢得比赛,胜利让他们收获了更多情感。但通过胜利获取的情感是短暂的,只有将情感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互动仪式链。而年轻成员“屡败屡战”、不甘失败的体育精神无疑促进了这一进程的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成员提前进入“设定”好的模式中,互动仪式链得以不断延续。


3.1.4 胜利催生“运动明星”


在体育领域,胜利者往往会成为体育明星,而他们身上具有的优良品质也同样会深入人心。俱乐部比赛“胜利”后,足球老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得以树立,成为俱乐部中的“明星”。由于长时间参与体育运动,足球老人看起来并不像已年过花甲,而球场上灵活的身姿更是羡煞旁人。俱乐部中许多年轻成员也想在老年之后拥有像他们一样的体魄。在俱乐部日常会话中,足球老人被冠以健康的形象。这不仅加深了个体认知中体育锻炼与健康之间的关联,还为足球老人带来一种“具身化”事实。也正是这种体验,足球老人的健康形象与参与足球比赛、获取“胜利”之间日益紧密。  


回归生活,足球场上取得的成就难以直接发挥作用,但通过“体育明星”的符号价值能够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延续。首先是身边的老年人,他们常常夸赞足球老人腿脚利索、精神矍铄、充满朝气。来自同龄人的认可让足球老人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欢愉,而他们也真切感受到了足球带来的改变。“看到许多同龄人天天吃药,有的走路都不利索,才发现运动其实给我带来的东西挺多的。”(20220121QCW-CWJ)这一过程中,以个体为基础的符号体系得到了强化,除健康以外的快乐、自在、生活丰富等品质也实现了“具身化”。 

 

刘素萍等在研究台籍人士融入大陆社会时指出,仪式的根源和目的是使仪式主体在仪式过程中实现结构性的超越。从个体角度出发,在仪式作用下仪式主体会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这是仪式中生成的资本符号通过“具身”形式产出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生成的内生动力,这一关系在本研究中的表现是足球老人变身为俱乐部中的“明星”与健康、快乐等形象的“具身化”。具体路径是:当情感能量的跨情境传播实现,作为具有高情感能量的足球老人在仪式中获得了认同,此时情境开始向个体迁移输出仪式中生成的文化。由此足球老人化身为“体育明星”的资本符号,健康、快乐、年轻、生活丰富等均是这一资本符号的内在组成。至此,我们可以呈现出个体与所处情境互动生成社会关系的过程。在布迪厄的理论体系中,文化资本包含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具身化的(embodied),第二种是客体化的(objectified),第三种是制度化的(institutionalized)。在体育运动中,文化资本大多是一种具身化的形式,而本研究中“具身”资本符号体现出的正是文化资本的内在实质。从其社会关系生成的结果来看,“具身”资本符号串联起了“老年群体”“俱乐部成员”维度上认同与区隔的建立。可以确定的是,认同与区隔社会关系的内在会随着足球老人的实践开展而进一步丰富。但在老年体育中,沿着这一路径去回溯认同与区隔社会关系的演化过程,来了解“过去的老人”,对我们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2 足球互动的“抉择”与“续约” 

 

在俱乐部中的日常交流增进了笔者与足球老人的友谊,作为前辈,他们很乐于与后辈分享自己的故事,笔者的思绪也时常跟着他们的描述“回到过去”,了解曾经的“青年”。从足球老人的讲述中,笔者发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集中出现在步入老年或接近老年之时。此时他们的足球参与出现了波折,有的差点“告别”足球。这一阶段他们的“社会关系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急剧、根本的变化”,“退休”让他们的生活发生质变,随之而来面临着新的难题:接下来应当构建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这是一道“选择题”,且“‘选择’过程对任何人都是自由开放的”。布迪厄指出,实践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的、前反思性的,这表明以往的经历会对老年人的选择产生影响。在强烈的相互指向性关系作用下,足球老人纷纷与足球“再续前缘”。


3.2.1 生命历程中的被动选择 


个体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会随着退休瓦解。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是一个既定事实,但是想要从身体、心理上接受原先熟悉的时间安排、生活习惯、社交网络、社会地位等在一瞬间发生根本性变化,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王力在谈到这段时间时这样说:“刚退休那会儿想得比较简单,感觉退休以后在家带带孙子挺好的,生活应该挺充实。但真到了那会儿,才发现这可是个苦差事。”(20220109WL-CGZ)与王力相比,刘国峰、黄二小两位老人并未从上班立即到退休,中间经历过时长不等的“退二线”状态。该阶段虽未步入老年,但基本属于老年状态。“公司里的事儿基本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也能顶上了,没啥事儿也就不去单位了⋯⋯每天一个人在家,都不知道干啥。”(20210410HEX-XFG)“学校知道咱年纪大了,基本也就不给安排课了,想去了去上一堂就行。虽然是一下清闲了,挺放松,但有时候闲得发慌。”(20220109LGF-CGZ)足球老人们虽然在步入老年时拥有不同的状态和经历,但在失去原先依托业缘形成的社会关系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有学者认为退休本身会给人们带来压力,即使不带来压力,退休也会导致收入显著减少,生活习惯发生改变,部分社会关系中断,可能引起孤独、感觉自己老了或者没用了等情绪问题。  


当生命历程中出现重大转折时,人往往会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业缘关系被掐断,但其他过去形成的社会关系依然存在。对于足球老人们来讲,此前长期参与足球运动的习惯毫无疑问能够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但受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等客观事实制约,他们在选择时又多了一丝顾虑。


3.2.2 趣缘关系下的主动“续约”


足球运动对抗激烈,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在刚刚进入老年状态之时,足球老人考虑到自身状态,均试图中断足球参与。这样一来,一方面大把的时间需要被“规划”,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状态的担忧,足球老人们尝试了许多打发时间的方法,诸如跑步、晨练、练书法、侍弄花草⋯⋯然而诸多尝试之后,足球所带来的快乐回忆仍旧难以消解。虽然有的活动成为足球老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继续参加俱乐部活动、活跃在球场上的生活是不可替代的。“有段时间想着老了,别去踢球了,但是不管干啥都感觉没意思,干啥也不得劲儿。有时候到了原本该踢球的时间点在家待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浑身不舒服。后来索性不去想那么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又踢开了,发现还是踢球有意思!”(20230218QCW-XLC)“退了休以后听人家的话买了几盆花在家养,刚开始浇水、晒太阳、松土、修修剪剪的,捣鼓了一阵儿,搞不明白。后来一想这就不是咱该干的,咱就应该去踢踢球,运动运动,这才舒服!”(20230218HEX-XLC)  


作为互动仪式要素的短暂情感,产出的结果却是长期的情感,这就是情感能量。个体受到情感能量的“驱动”,在社会取向上偏向于推动能够产生较高情感能量的互动仪式发生,进而形成一个连续统。长此以往,就让人们生活在“对一个节日的怀念和对下一个节日的期待中”。对足球老人而言,情感能量推动着他们完成了与足球的主动“续约”,在老年阶段延续过去形成的踢球习惯,这是趣缘关系驱动下足球老人开展的对老年生活实践的积极探索。从足球老人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俱乐部比赛通过集体活动的共同在场建立起了亲密关系,让成员获得了难忘的体验,这是实现“续约”的重要前提。



4‍

“工作”仪式:业缘关系下的巩固


当俱乐部的足球实践渐渐稳定之后,尚有“余力”的足球老人依托足球开展的社会活动渐渐丰富了起来。此时老人们发现足球能够满足他们的更多需求,在实用主义的驱使下,他们积极探索足球实践更多的可能性。乔成武、赵世杰等人在此时开始向着当青训教练、进入学校代课的方向拓展自己的足球生活。



4.1  “变身”学员考证书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出台有效推动了我国足球事业的繁荣。大环境的好转让俱乐部中一些处于当打之年的年轻人看到了出路,陆续加入中国足球发展改革事业之中。而俱乐部中的足球老人基本功扎实、足球经历丰富,并且在退休之后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可供支配。对足球本就拥有特殊情怀的足球老人也萌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乔成武和赵世杰两人经过分析之后,认为自己更加适合成为业余青训教练。但当他们去试课后,却发现教学并非那么简单。“虽然你会踢,但是你却不会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别人,这就是个大问题。”(20230307QCW-TLP)“刚开始站上去还紧张了,对于有些动作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20230218ZSJ-XLC)此时,两位足球老人意识到过去踢球积累的经验并不足以应对教学,必须进行针对性学习。于是他们报名参加了中国足协举办的D级教练员培训班,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练。  


教练员培训班为有志成为足球教练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参加教练员培训的学员主要包含在校学生、年轻球员、足球青训从业者、学校体育教师等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像乔成武、赵世杰这样的老者参加教练员培训实属罕见。许多同期学员发现足球老人的存在后,表现出了不解、疑惑甚至轻视。虽然此时的互动仪式从比赛转换到了培训班,足球老人的身份也从足球爱好者转换为学员,但这种事关年龄的偏见仍未消除。心随境转,足球老人已然拥有了处理类似情境的经验,在随后一周的培训中,通过优良的课堂表现、实践展示获得了讲师和学员的一致认可,再无初见时的偏见。而他们也顺利通过了考核,取得了足球教练员D级证书,在成为教练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从足球爱好者到学员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足球老人所处的互动仪式也从比赛转换到教练班的课堂上。课堂情境是一种生成性的互动仪式,所有学员的地位均等,获取认可不需要像比赛那样进行激烈的争夺,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来达成。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能得到来自讲师、学员的认可,但更能体现该互动仪式价值的是培训考取证书。教练证书的获取代表着社会层面对执业资格的广泛认同,用赵世杰的话讲:“得有个‘东西’证明,你才能干了。”(20230226ZSJ-XLC)考取证书对足球老人而言是一种标志性的“成人礼”,象征着他们从足球爱好者向足球爱好者兼教练员的身份转变,也代表着权力、地位的提升,更为之后老年生活的转型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2 在青训俱乐部当教练  ‍‍‍‍‍‍‍‍‍


某次队内比赛完之后,笔者同乔成武聊起了当教练的事情。此时他和赵世杰两人也在青训俱乐部工作,于是兴致勃勃地发出邀请:“有时间跟我上堂课,交流交流。”(20211212QCW-WXZ)彼时本地区的足球青训还处于兴起阶段,对大多数人而言比较新奇,每每训练都会引来不少路人围观。笔者旁听时,就听到围观路人和陪同学习的家长对乔教练、赵教练的赞叹:“这教练虽然老了,踢球那两下还是利撒。”在认可之下,两名教练愈发自信,也愈发感受到当教练的快乐。“很多小孩儿都是爷爷奶奶带过来练球的,这些爷爷奶奶看见我们这样的状态,可羡慕了。”(20211218ZSJ-XLC)乔成武则打趣地说:“到老一不小心混成老师了,和原来那工作比,这工作可真是受人尊敬。”(20211127QCW-XLC)在获得良好的体验后,乔成武开始游说笔者去俱乐部代课,并站在笔者的立场上分析代课的好处:“你周末不上班,不忙的时候,随时过来玩。多走走,接触接触,慢慢也能代课了。来这儿挣点零花钱,还能积累经验,何乐而不为?”(20230211QCW-WXZ)根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乔成武的极力推荐,可以发现当教练给足球老人带来了诸多变化,不仅是收获快乐和尊敬,更是从技能、收入等方面实实在在获得了提升。不知不觉中,乔成武、赵世杰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全部倾注到教练事业中。 

 

青训课同样是一种生成性的互动仪式,只不过足球老人从学员转变为教练,成为仪式的主导者。他们运用自身掌握的足球技术进行教学,根据训练计划、课堂需求以及学员学习情况来决定教学的发展及走向。这是一种直接的互动形式,对于权力和地位的体现更为明显。作为一名合格的青训教练,其制造的训练课情境无疑是成功的。此时,学员、周边的家长、观看训练的路人均加入互动中,足球老人能从不同身份的个体中获取多元的情感能量,因此在青训俱乐部当教练的经历使得足球老人“具身”的资本符号更为丰富。同比赛相比,足球老人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精力等通过获胜的方式赢得认可,他们只需要通过讲解、示范等进行教学即可完成任务。这产出了一种结果,即足球老人在训练中花费更少的体能、精力,反而获取到了更多的情感能量。除此以外,教练员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这是比赛所不能及的。  


在足球爱好者、学员、教练的身份转化中,足球老人单纯的趣缘足球参与拓展为老年阶段新的业缘关系。这一转变历程中,足球老人先后经历了比赛、培训、教学三种形式的互动仪式,以此为基础生成了他们老年足球生活的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而越往后发展,足球老人通过更少的付出收获了更多的情感能量,原先最简单的象征资本获取也拓展至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的全面习得。柯林斯将这种由诸多类型互动仪式构成的互动仪式链情境集合称为互动仪式市场。通过这一概念,他将其理论拓展至整体社会层面,以此形成“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连接”。在此柯林斯指出,人们趋向于加入或建立预期可获得强度最高的互动仪式,也就是说,他们趋向于运用现有资源获取到最高的回报。相应的表达公式为“比率最大化=收益(EE)/成本(EE+物质)”。该公式也说明物质是仪式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充分展示了个体的行为理性,也阐明了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本的重要性。  


在青训中收获颇多的老年人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继续去追寻足球事业在老年阶段的新发展。


4.3 进入学校当老师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太原市教育局为确保“双减”的有效推进,就如何展开课后服务出台了《太原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可适当引入符合条件的非学科类第三方机构等校外资源联合提供服务。由于体育项目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大多学校自身的体育师资无法满足“双减”后的需求,因此根据《实施意见》内容,从社会上招募像乔成武这样专项技能过硬的人士进校园提供服务,是非常迫切的。于是在他所在青训俱乐部的“牵线搭桥”下,乔教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摇身一变成了“小学教师”。 

 

在学校的课程基本都是周中,乔成武自此开始了每日的奔波,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某次俱乐部分发装备,笔者替乔成武领取。之后在微信中询问他何时有空,打算将装备交到他手上顺便一叙。“今天上午10点一节课,下午4点多一节课。中午过来吧,来家吃个饭坐一坐。”(20220304QCW-WXZ)约定好时间地点后,笔者于中午见到了乔成武。每日代课让他看起来略显疲惫,但席间谈论起与代课、足球有关的内容依旧神采奕奕。“到老也混成老师了。学生们就爱上体育课,一看见我可高兴了,比在家里没事儿干强⋯⋯像这样一天代两节课能给个百十来块钱,再加上周末的青训,可是不少钱了。这些钱够我零花而且每个月还能有结余,多好。”(20220304QCW-CWJ)当老师和当教练一样,让乔成武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不仅如此,周中老师、周末教练的模式让他能够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规划,二者之间并不冲突,共同成为乔成武老年生活的组成部分,使他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  


从互动仪式链的角度来看,在进入学校当老师之前,乔成武的足球生活多集中在周末。这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周中长时间足球互动仪式的“空隙”会加剧情感的消逝,对整体互动仪式链的生成损失巨大。而进入学校当老师则有效填补了这一“空隙”。乔成武将学校的课程合理安排在了周中的空闲时段,这样做无疑使得足球互动仪式更具有连续性,互动仪式链也更加完整。从物质回报来看,进入学校当老师取得的报酬进一步提升了乔成武的收入,拓展了收入来源。这一系列结果共同促进了乔成武老年阶段足球生活的延续和拓展。如果说当青训教练是乔成武构建以足球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的第一次尝试,那么进入学校当老师则代表着他以足球为基础的老年生活正式生成。此时,在教练班、青训课、体育课等生成性互动仪式的串联下,足球老人“生存社会”维度上认同与区隔的社会关系得以生成,这也意味着足球老人在进入老年时面临的阶段性难题得到解决。这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从最初趣缘关系下的比赛,到现在成为教练、老师,足球老人运用自身技术,主动参与到“足球热”“双减”等政策的实施中,达成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左右了整个过程的走向和发展。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在其著作《象征之林》中把这一过程称为“模棱两可:通过仪式中的阈限阶段”。“阈限”(liminality)意为门槛、通道,阈限阶段则是指受礼者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在地域上或精神上处于仪式进程的过渡阶段。对足球老人而言,无论是考证书还是当教练、做老师,都是一个“门槛”,只有不断有效地塑造当时所处的互动仪式,才能达到“进门槛”的效果。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同时也深刻展现出社会关系生成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上述经验置于广大老年人之中展开进一步分析。对老年群体而言,退休让他们收入、社交减少,空闲时间变多,加之自身年龄增长,认知能力、身体素质下降,会越发感受到与社会“脱节”,这使得他们在各种际遇中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窘。因此老年人需要积极调整去应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积累经验,以此获得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办法。而一个优势是,老年人所处的阶段位于其生命历程后期,他们更有可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拥有的资本符号,并善于运用自身优势同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之间展开互动,从而在新社会关系生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身份、地位、权力、收入等方面的回报收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完成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合谋”。



5

结论


本文讲述了笔者所在业余足球俱乐部中几位足球老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故事。通过分析其各个阶段足球参与中的微观情境,了解老年人社会关系生成的整个过程,来书写他们以足球为基础建立起的老年生活。对足球老人而言,随着足球实践的不断深入,足球已超越一项运动,成为其老年阶段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和生活组成。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角度出发,比赛作为一种互动仪式,为足球老人提供了一个与社会产生关系的、动态的、可操作性的空间。首先,情感能量的积累使之选择延续先前的踢球爱好;其次,老年阶段境遇的改变促使老年个体能动地塑造了新的互动仪式,这一过程推动着社会关系生成;最后,“理性”选择推动足球老人的足球实践拓展至整体社会层面,并建立起以足球为基础的老年生活。整个历程中,足球老人的体育参与无不受到周遭社会的影响,这说明老年体育参与是一个复杂过程,其结果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无法化约而论,其研究也应当在“整体性思考”体系下完成。从老年体育角度出发,足球老人在体育参与中通过改进规则实现体育项目的适老化改造,对于拓宽老年体育工作思路、推进老年体育工作专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其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足球老人通过趣缘关系搭建起新业缘关系的体育实践难度可见一斑。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展示出的逻辑来看,仪式不仅是情境的,也是历史的,因此回溯过去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仪式本身。个体老年阶段的社会关系生成亦是建立在对自身过往的反思之上,因此在老年体育研究中,如果我们将当前研究所聚焦的老年阶段转换至个体过往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一定能够发掘出老年体育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促进我们研究“迭代”的机会,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领悟老年体育工作的规律,以此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史科,王若光.老年体育活动中的互动仪式与社会关系——基于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田野考察[J].体育与科学,2023,44(04):86-94.




往期回顾 

本期推荐| 异质化的身体与空间:体育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与表达趋向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

新文抢先看| 与徐寅生的学术对话——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

新文抢先看|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体育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研究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与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